top of page

在城市建築中缺席

 

文 許維頴

 

     堤岸、游泳池、排屋、停車場、廠房、疏洪道、地下道、高架道路、高壓電塔、鐵絲網圍籬,從葉仁焜(Yeh, Jen-Kun,1984,桃園)以城市為主題的一系列作品中,看到的景象就是人們平常再熟悉不過的現實世界。作品裡描繪的是日常的都市深夜景象,然而已經習慣都會景觀的筆者,卻在葉仁焜的作品中出脫了現實。

 

     這些深夜都市場景與平時的都市並無二致,乍看不就是深夜無人的都市樣貌?但熟悉的景物卻讓筆者覺得身在都市的平行時空裡,也彷彿人們不知為何的突然間被抽離出這個都市,只剩路燈繼續亮著。處處人跡卻空無一人,唯一一人便是觀者自己,頓時昇起全世界只剩我孤身一人的寂寥感。

 

     都市原本是個「現世」,在葉仁焜的作品中倒像是另外一個世界了。本來,要「入世」或者「出世」,都是人的問題,現在人們從人造世界(現世)被抽離了,反倒引人自省。當這個世界裡所有人都消失,只剩下看畫的自己,會怎樣呢?就像是一種反向的「出世」,我並未離開現世,但現世卻離開了我。

 

     面對具有複雜性的城市景觀,葉仁焜的作品提出一種思考:人在自己創造的環境中,卻面臨如何自處的疑問。他常以當代城市的失落空間作為題材,抓住被人建立、也被人遺忘的痕跡。許多人倚賴都市存活,都市也彷彿是讓整個社會運作的心臟。但是有多少人曾真正的關心或在乎都市之於自己,是個什麼樣的關係?人似乎和都市很親密,事實上卻很疏遠。

 

     葉仁焜作品中的虛擬出世並非一種主動的選擇,而是一種被客觀條件所促成的結果。它是一種在一切條件都看似合理的時候,所呈現出的弔詭。它是一種人活在現世之中卻與它分裂的狀態。作品中,人不存在於現在(此時此地),但燈火透露出人也許存在於過去或未來。而作品當中的城市景觀記錄著時間,而且是過去的時間,這也是為什麼葉仁焜的作品畫面中,彷彿都藏了些故事在裡頭。

 

     在畫裡無論這個世界再怎麼孤寂,藝術家卻常常刻意留下一盞燈。深夜的都市裡亮著路燈,是臺灣人再熟悉不過的事。但觀看作品時卻心理升起一個從來沒有過的疑問:空無一人,燈為誰點呢?我想,畫中的路燈不像是要照亮什麼,事實上更像是在等待著什麼。葉仁焜用繪畫訴說一段人與空間的故事,看著畫面中的建物,隔閡、理性秩序、冷漠疏離、增加然後淘汰。畫裡、眼裡都是人造建物,但心裡反映的卻是人自己。

 

       如同藝術家2011年的作品〈遺世〉,畫的是遺留到現世的過去產物―舊城門。它不再以「城門」作為存在,而是在此時此地以「標示出曾經是城門事實的符號」而存在。這也就是為何它會被鐵絲圍籬所保護起來的原因,被保護起來的同時,便失去做為一個城門的真實。而對葉仁焜而言,現代人不也一樣嗎?「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最真實、沈睡的自己,層層隔絕。[1]」在此同時,人也虛擬出世了。

 

      觀看葉仁焜的城市夜景時,觀者與畫面之間彷彿有到隱形的屏障。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,或者這個世界不屬於我的感觸。彷彿,出離眼前這個現世,成為回歸真實自我的一種方法,。觀看作品當中的城市景觀彷彿能感受到情緒,畫中的情緒不似人類所賦予或投射的情感,因為作品中的人類已經離場,這個情緒是屬於城市自己的。然而,若從藝術觀賞的角度來看,這個情緒又未嘗不是畫外作者或觀者的投射呢?

 

 

 

 

許維頴(1980-)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術研究所美術創作理論組(水墨畫)博士候選人。

 

[1] 葉仁焜,《關於這城市的氣味》碩士學位論文,臺北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,2011,頁54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