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在__的時候

 

 / 金振寧

 

        理想生活是人一輩子追尋的生命狀態,對理想生活的想像因人、時、地而異,就台灣當代藝術家葉仁焜而言,理想生活是隨心所欲的自由,更是由日常生活中無數剎那即逝的片刻所構成。在大新美術館的最新個展「有水流過的地方」,葉仁焜將美好光景凝結在一幅幅畫裡,呈現他理想生活中一個個幸福的瞬間。

 

        葉仁焜1984年出生於台灣桃園,自國中進入美術班起踏上藝術之途,大學時專研水墨畫,於研究所時期接觸到膠彩,為膠彩的美著迷不已,加上膠彩具有金銀箔、礦物顏料等異材的特殊運用,能夠嘗試比起單用水墨更豐富的色彩與肌理變化,此後水墨和膠彩這二種歷史悠久的東方媒材成為創作的主力,也成為台灣少數致力於施展膠彩當代性的藝術家。

 

當城市無人、信仰崩解

 

        約莫在研究所時,葉仁焜已發展出標誌性的個人風格,尤以那數十道藍色顏料,漸次薄染而成的天空最為鮮明。「我將天空的顏色設定為深藍色階,那是在白日與夜晚交接之時天空的顏色,我以這樣一天之中較為曖昧不明的狀態、時空,回應畫中擬造的空間。」葉仁焜在訪談中解釋道。他以深邃幽靜的蒼穹作為背景,奠定整體氛圍的基調,而蒼穹下發生的種種情景透露出他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,亦隨著題材的遞進反映生活經驗、創作觀的變化,或者關注、想表達的事情。

 

        在創作早期,葉仁焜多以城市建築為題,由此分別於2008年與2016年展開「城市的無人風景」與「崩解的信仰」二個系列。葉仁焜習慣透過多幅作品表現同一個主題,「城市的無人風景」追尋容易被人遺忘的角落和廢墟,將之對比現實中鮮明、光亮、冷酷的當代建築,表現都市進步之外的面貌,並在場景中置入帶有華麗網紋的長頸鹿、生性機敏的梅花鹿等野生動物,藉此象徵城市中人的情感和面對記憶的姿態,試圖觸發觀者對過往事件的回憶與連結。葉仁焜的幾何建築看似冰冷卻似曾相識,加上靈動的野生動物閃現的意外驚喜,營造出夜間戶外劇場般超現實的畫面。此時使用膠彩的比例提高,水墨轉往更為原始的符號、灰階表現、山水形式。到了「崩解的信仰」,進一步挪用日本宗教信仰的符號,隱喻人們心中的各式信仰,漫天飛舞的白鷺鷥化作普眾,述說信仰兼具不可思議的支撐力,有時候也有著強大的毀滅性。

 

        然而在「崩解的信仰」展開之前,葉仁焜即因病一雙手難以再畫出建築體所需的筆直線條,如同折了翼的鳥被迫滯留在原地。當創作停擺,唯一能做的是投注在各種打底的實驗之上,從厚塗、薄塗到薄染,鍛鍊基礎功。此階段沉寂又失落,工作室中堆滿打好底但空無圖像的畫布,卻逐漸養成掌握媒材的功力,間接促成現今的創作方向。

 

星星、花火與理想生活

 

        當葉仁焜於2019年再拾筆創作,孤寂憂鬱籠罩的建築、奇獸消失了,生活中尋常可見的情境躍入畫面。源於生活的藝術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,葉仁焜描繪你我熟悉的日常,寧靜中帶有安穩溫暖的氣質,反而讓人更想趨前細品。這些新作發表於2020年的「星星、花火與理想生活」個展中,睽違五年的展覽,代表葉仁焜的重整再出發,迫不及待要展翅高飛了。

 

        葉仁焜用細顆粒礦物顏料噴水,做出薄薄的層次,接著以水晶末、岩胡粉、鈦白加厚肌理,描繪蓬鬆晶透的雪地;在銀箔上施以硫磺粉腐蝕,再摻和墨與礦物顏料增添明暗效果,拼貼出類似太湖石的岩石;又以粗顆粒礦物顏料繪製閃卡般隨目光變換色澤的樹。此外,人影首次現身。冬夜裡山上的積雪如月光般皎白,幾個正值青春年華的朋友結伴爬山,一路談笑風生;浩瀚的海洋裡,二人擺動雙腿緩緩靠近礁岩,探索無聲而奧妙的海底世界;炎夏的園林間,穿著兜襠的孩童灑水嬉戲,為自己製造繽紛的彩虹;陰雨綿綿的都市一隅,同伴相依撐傘走過濕漉漉的街道。

 

        葉仁焜為這些平凡的光景賦予浪漫詩意,以簡單的「__的時候」為作品命名——《爬山的時候》、《潛水的時候》、《下雨的時候》⋯⋯許多景象純粹來自想像,然而就如名句「歲月靜好、安然若素」所言,描繪的是在一些日常時刻油然而生,單純而滿足的幸福感,那是屬於內在的桃花源。

 

        展覽中的另一新嘗試,是邀請演員同時是台北文學年金得主鄧九雲,書寫文字搭配繪畫。鄧九雲根據每幅畫觸發的感受,譜寫成短文,將過往的文稿打碎之後製成手抄紙,用鉛字印刷印上短文,裝裱後放在作品旁邊。葉仁焜又商請不同身份職業,像是業務經理、錄像藝術家、音樂人、版畫家、表演老師,甚至超級媽媽等好友錄音,讀出這些短文。葉仁焜的作品加上鄧九雲的故事、朋友的聲音,不同元素聚攏之下,觀者在畫前駐足的時間拉長了,在包圍式的觀展體驗中浸泡。

 

有水流過的地方

 

        隔年,「星星、花火與理想生活」的作品為葉仁焜贏得了台南新藝獎,又因此獲邀在大新美術館舉辦展覽,即此次「有水流過的地方」。「有水流過的地方」為葉仁焜迄今規模最大的個展,顯示出越來越豐沛的創作力,猶如根莖植物般蔓生發芽,從一個作品系列萌發更多的作品系列。在大新美術館二層樓的空間中,帶來近二年來多件新作——「崩解的信仰」最終章,「風吹」、「散落」、「夏夢」、「驟雨」等演繹星星和花火主題的小作,「関守石」陶作,挑戰大尺幅的 「Apricity」等等。在許多作品中,首次嘗試霧吹技法,之前早已打好底的畫布派上用場,不同的景致逐一浮現。鄧九雲再次捉刀,替繪畫譜寫短文,而這回配音的人選,除了各行各業的好友之外,平時一邊作畫一邊聆聽的podcast如馬克信箱、dato、阿路八等節目主持人亦為短文發聲。

 

        展覽的重頭戲,當屬「有水流過的地方」。「有水流過的地方」是上一回個展「星星、花火與理想生活」的延伸,以「水」的意象象徵人的生命之中,記憶和狀態的流轉過程。葉仁焜的河水時而快、時而慢,有時原地片刻駐留。《有水流過的地方I》可見溪水涔涔流過,自然景觀平實祥和,那代表我們對平凡事件的記憶。《有水流過的地方II》二艘華麗的銀箔天鵝船,劃過落滿櫻花瓣的河面,指得是某個浪漫的記憶。《有水流過的地方III》的「螢」河裡漂浮著一座座人造小島,小島下方由金箔框起來,銳利的線條帶有擬造感,而螢火蟲的光點,仿若特殊時刻中微微突出的記憶點。鄧九雲以「信任」、「浪漫」、「真實」的死亡與悼念,分別回應三件作品。

 

        「__的時候」也累積得越來越多了——《櫻花開的時候》煞是豔麗,卻預示著死亡凋零,暗暗祈願明天慢一點到來;《閱讀的時候》,在書頁之中悠遊於不同的世界,有時甚至獲得救贖;《釣魚的時候》,按耐心性,等待釣線被輕扯時那又驚又喜的一刻;在林間《午睡的時候》,被席捲而來又陣陣退去的林濤包圍,感受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妙;《看星星的時候》,又如《小國王十二月》故事的形容:「我感到自己變龐大,我在擴大擴大,一直延伸到太空裡,但不是像氣球一樣被吹大到某個時候爆裂。變大的感覺很輕,很自然,沒有任何外皮被膨脹拉緊。我覺得自己像一股氣,一股四處向外流的氣。最後我不只是太空的一部分,我就是太空,星星就在我之中。」

 

在__的時候

        在葉仁焜描繪的日常生活中,悸動無所不在、無時不在。或許在時間片刻消逝之後,人又回到了一貫的惆悵之中,也給了人期盼下一回的霎那璀璨。從「星星、花火與理想生活」到「有水流過的地方」,形形色色的「__的時候」均發生在大自然裡,葉仁焜坦言自己在畫畫的當下既沒有看過雪,也沒有親自體驗過潛水、露營、釣魚,這些活動比較像是願望清單,但在生活中也會一一實現這些願望。好比《游泳的時候》,作品完成後去到台東,一日和友人決定前往山裡裸泳,結果「跳到水裡的時候驚覺水好冷,倒抽了好幾口氣」,二人渾身發抖、心臟七上八下,不久決定放棄,草草穿上衣服打道回府。然而他為自己創造了珍貴的回憶,「以後還會再試」,他輕笑著說。當大家過著差不多的日子,葉仁焜細數美好的點滴,感知光陰裡那些不時閃爍如星光般的幸福時刻。不禁讓人回想自身,我們是在__的時候感到活著本身就是美好?請在空格中,填入你的答案。

 

參考資料:

1.  陳玫妤,〈葉仁焜——色彩與記憶的慢板〉,「對話藝術家系列:寫意・敘情」特別報導,《藝術收藏+設計》,台北:藝術家雜誌,2023年6月189期

 

2. 阿克賽爾・哈克(Axel Hacke),《小國王十二月》(Der kleine Konig Dezember)米夏埃爾・佐瓦(Michael Sowa)繪,林敏雅譯,台北:玉山社,1997

bottom of page